复旦新闻学子黄山幸遇邓小平-开云app
产品简介
复旦新闻学子黄山幸遇邓小平——献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孙 瑞 祥"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2019年11月2日上午,激昂校歌颂响,复旦新闻流传教育90周年主题运动在复旦大学正大要育馆隆重举行。产品介绍
本文摘要:复旦新闻学子黄山幸遇邓小平——献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孙 瑞 祥"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2019年11月2日上午,激昂校歌颂响,复旦新闻流传教育90周年主题运动在复旦大学正大要育馆隆重举行。复旦新闻学子黄山幸遇邓小平——献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孙 瑞 祥"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2019年11月2日上午,激昂校歌颂响,复旦新闻流传教育90周年主题运动在复旦大学正大要育馆隆重举行。我作为复旦新闻1978级本科生出席庆典运动,和现场一千多名系友一道,高唱校歌,感恩母校。
庆典现场的大屏幕上,一遍遍闪现复旦新闻90年精彩难忘的历史足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中国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新闻教育机构,自1924年复旦国文部创设"新闻学讲座"开始起步,1925年8月25日在上海《申报》刊出《复旦大学新设新闻学系招生》广告,1929年9月正式建立新闻学系。
1988年6月在全国率先升格为新闻学院,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九十载峥嵘岁月,复旦新闻馆弦歌不辍、作育国士,"震欧铄美,东南一冠",享有"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之美誉,为党和国家造就了数以万计的新闻流传优秀人才和各行各业的良好人士。庆典现场的大屏幕上,我所在的1978班级再次成为一个响亮的符号。作为见证了中国革新开放重要历史时刻班级的一员,我深感自豪与荣耀,同时勾起我对哪年哪月的优美回忆。
一、一个特殊的班团体"7813"是一个差别凡响的代码,它不但单是我们班级的一个序列号,更是一段与中国革新开放精密相连的历史影象,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见证。我们是"文革"后通过第一次全国统考进入大学的特殊班级,从生源和年事结构就可以看出谁人时代的印记。
全班61名同学,48名男生,13名女生,来自全国17个省市。有农民兄弟、工矿职工、下乡知青、武士、教师、应届高中结业生。入学时最大者32岁,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最小者只有16岁,另有的是中学同校师生转而成为大学同窗。
我们给这个特殊的班团体取了一个配合的名字——革新开放的"幸运儿",这应该是很贴切的。因为,没有革新开放恢复高考,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班团体的存在。
以我为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幸运儿"。我是来自天津市塘沽区第四中学的应届高中结业生,如果没有那次高考时机,根据其时的分配政策,我一定是要卷起铺盖卷下乡的。
正如我们班"结业纪念册"前言所记:近六百万人到场了"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统考,二十七万考生被录取入校、包罗这六十一名幸运儿。没有一九七六年历史性的变更,他们无缘相逢。
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选择,使他们组成一个和气团结的学习团体。这个团体在我国具有最悠久历史的大学新闻系中存在了四年。今后,他们的名字和新闻事业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历史的回首会使每小我私家难以忘怀;于是发生了这永久性的纪念。
是呀,复旦四载,值得永久纪念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好比,那段学界熟知的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与美国流传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面临面的美谈。那是在1982年4月间我们即将结业的时刻,被称作美国流传学"鼻祖"的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在他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陪同下会见中国,开启了"流传学进入中国的破冰之旅。
"(余也鲁言)。十分有幸且机缘巧合的是,施拉姆的复旦之行首先就来到了我们班上。记得余也鲁先生还就地向我们讲述施拉姆中文名"宣伟伯"的由来和寓意,我相信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施拉姆的中国之行,对我国新闻流传教育研究厥后的生长发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说,与施拉姆的一面之缘,使我们7813班荣幸的成为中国流传学生长初期的亲历者、见证人。2017年龄念施拉姆访华35周年时,我特意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详细记述了这段史实。(详见《我与流传学大师面临面——纪念威尔伯·施拉姆访华35周年》,载《中国新闻流传教育年鉴(2017)》,武汉大学出书社2017年版,第510页)值此复旦新闻90华诞之际,我想记载另一件发生在我们班上的故事:黄山"巧"遇邓小平。故事距今整整40年了,通常当我们回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这段历史时,自然都市提到发生在我们班上的这段故事,它记载了中国革新开放初期的一段重要史实,也是中国新闻流传教育生长史上的一个难忘时刻,应该在我们这部中国新闻流传教育年鉴中留下痕迹。
这段生动漂亮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我们班上的四位当事人王东红(王晓望)、陶维佳、刘晓虹、陈静溪在差别场所多次谈起,媒体也多有采访报道。2007年春,中国教育电视台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于春节期间推出大型主题访谈节目《春天里的七次聚会》,我班几位同学受邀到场,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还原了这一重要一刻。在影戏《邓小平在黄山》、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影视纪实作品中,也都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
2018年,在纪念中国新闻流传教育研究40周年之际,我撰文讲述了这一生动故事。详见《中国新闻流传教育40年亲历与感悟》,载《青年记者》2018年7月(上);《小视角 大格式:见证中国新闻流传教育40年》,载《新闻与流传研究》(2018增刊)2018年12月。2019年,在纪念复旦新闻90华诞之际,我在新民晚报发文:一位"幸运儿"的幸福影象,再次提到这一故事(详见2019年11月1日新民晚报)。
二、一次经心筹谋的"巧"遇那是发生在1979年7月间的故事,75岁高龄三度复出的邓小平副主席应邀来到黄山,揭晓了著名的"黄山谈话"。11日那天,我班同学王东红(王晓望)、陶维佳、刘晓虹、陈静溪使用暑期结伴游黄山,无意间看到了邓小平的身影。四位同学决议放弃原定的旅游计划,想方设法一定要见到邓小平和他说说话。
13日上午,这场经心筹谋的"巧"遇终于乐成。下面是王东红(王晓望)同学2004年(时隔25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生动讲述——2018年大学同学为王东红(王晓望)庆祝生日(中)那是1979年7月11日,我与陶维佳、刘晓虹、陈静溪3位同学结伴游黄山。
到黄山的当天,王晓望等几个同学被黄山的景致所吸引,忙着四处照相。正当我们在桃花溪一带流连时,一辆玄色轿车从身边驶过,眼尖的陈静溪大呼:"邓小平!邓小平!"其时我们几小我私家都认为这是不行能的,认为邓小平是党和国家向导人,要是他来了,说不定早就封山了。陈静溪坚持说:"就是邓小平,我从正面瞥见后,又从侧面窗户看了看,就是他!"但我们仍将信将疑。
我们先上灼烁顶,第二天又一路踏上百步云梯。就在这时,我远远瞥见有一行人已绕过莲花峰,沿一条较平坦的山路往百步云梯偏向走,本能地感应,那就是邓小平一行。我一边招呼另外3个同学,一边率先冲下山去。
邓小平正在百步云梯下津津有味地浏览摩崖石刻,我几步迈到他老人家眼前说:"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78级学生,我们来黄山旅游,听说您也来了,真是太兴奋了,我们很是想见见您。" "你说你是那里的?"可能是我说得太急,邓小平没听清楚开头的一句话,就用他那浓浓的四川口音问道。我又把身份报了一遍,紧接着说:"是您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们才上了大学。
我是从中学结业直接上大学的,后面有两个同学是老三届的,她们能上大学很是不容易,所以她们很是很是感谢您,很想见见您。"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有人说:"你现在就可以当记者了。
"我瞥见老人家慈祥的笑容,又对小平同志说:"看到您这么大岁数还能够亲自爬山,知道您身体很好,我们兴奋极啦!"说话间,陶维佳和刘晓虹两名同学赶到跟前,她俩跑得满脸通红,一边喘息,一边与小平同志握手问好。然后我们提出要与小平同志合影留念,老人家颔首同意。
随行人员问以什么为配景照相,小平同志环视一下四周的景致说:"就以百步云梯为配景吧。"我们3个女学生(同行的男生陈静溪给大家看行李未能到场)像孙女偎在爷爷身边那样,幸福地与小平同志照了相,然后,我们又问邓小平能不能给我们签名留念。邓小平伸脱手,接过我们3人递上的学生证,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时,围观的游客们情不自禁地兴起了掌,分享我们的荣幸。时至今日,我们仍将当年与小平同志一起合影的照片和签名的学生证很好地生存着。刘晓虹将照片放大了两张24寸的,一张挂在自己家里,一张挂在怙恃家里。陶维佳说:"我先后3次搬迁,但与小平合影的照片和签名的学生证珍藏至今,因为这是我永难忘怀的一件事。
"同行的男生陈静溪,那天因为主动要给大家看行李而未能见到邓小平,很是遗憾。复旦新闻90华诞之际,陈静溪应约写了一篇回忆文章:"黄山道上遇小平———照片外的视角",文笔生动有趣,原文如下。
邓小平在陈静溪学生证上签名1979年7月13日,邓小平同志登黄山遇复旦学子,并与其中三位女同学合影留念。作为一个未能进入镜头的同行男生,差别视角亦有可述之处。1979年夏,入大学首个暑假,我班班长戎思平、同学陶维佳、刘晓虹、王晓望、陈静溪商游黄山。后戎思平因伤风暂时退出,而我因下过乡,有力气,适合在途中作人体运动行李架而被包容于全女生团。
7月10日,半夜上慢班火车,边睡边昏边行,11日晨杭州下而转远程汽车,沿山行,一路逶迤,一路秀丽,薄暮,黄山扑面而至矣。仰观之,但见云雾缭绕,烟霞满天,恍然知大师画山,仙气满纸,以为写意,实乃写真。此时黄山,游客之数不及现在十之一,设施更不及现在百之一。
我等掉臂下榻之处未落实,沿山溪游玩,正自得时,王晓望吹响集结号,人到齐后云:有人见小平同志上山(现有人落实为本人先见,本人则记得刘晓虹先见,所谓回忆云云,牢靠水平可见一斑)。我们想中央向导至,应有安保措施,思量后决先行上山,以避其锋。沐浴着当天最后的阳光,我们沿山路攀至三公里外云谷寺,当晚在寺庙大殿和衣而睡,每人大洋五毛。
该寺听说现已拆毁,原址改为云谷宾馆云云,去迷信而展"洋气",可喜可贺。12日,奋力上山,经迎客松、鲫鱼背、大平顶等而至灼烁顶,独漏莲花峰。途中并见香港"鹤发魔女"影戏摄制组事情。
时我中华女子甚少化妆,我见香港女主角惊为天人,目迷五色,不知有诈。多年后,香港无线电视台一位摄影师告诉我,许多人卸妆后与真人有相当差距,甚至无法辨认,此为后事。当晚于灼烁顶食堂内商议,拟原路返回,虽损失浏览后山风物,但以图正面遇上小平同志。
食堂安息,一晚无事,破晓即起,以观日出,虽云海不见,仍气象万千,追念万人过独木桥而我居然入大学,不亦快哉,其他同学应同样思绪万千。观毕,按计划下山。又途经莲花峰时,莲花高耸,如奥德赛里唱女乐妖,诱惑难当。
我不禁建议登峰小游,因为预计小平同志不会这么早。但正所谓鲜花易谢,刚下山,王晓望回首发现小平同志已途经此地,在山上百步云梯下休息,正欲登"梯",一旦上百步云梯,以其路之窄,再无晤面时机。大家于是重新向上山偏向爬登,努力一搏,但求得逞。
昔人云:一鼓作气而三鼓竭,冲云谷寺为一鼓,登灼烁顶二鼓,攀莲花峰为三鼓,此时四鼓难响也。作为唯一的男生兼错误建议的始作俑者,我又建议大家将行李扔下,由我照应,三位女生于是轻装上阵,终于遇上,我亦得小平签名学生证一份,此案例证实底线思维之极端重要,断其一指好过全军淹没。追赶途中,沿线随行的警卫同志挥手勉励,一路未见阻挡。
听同学们回来形貌,快追上时,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匹俦亦在旁微笑,其时万里同志斗胆革新,使贫穷的安徽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有"要吃米,找万里"之说,他厥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小平同志见到冲上去的女同学们,知道是新闻系学生后,就滑稽地说:你们现在就可以当记者了。小平同志愉快地允许了同学们的合影要求,随行人员拍摄了照片,仔细记载了照片寄送地址,事后,中央有关部门履约将所拍的照片寄上。
走笔至此,细想此事前后所见所闻,仍不禁神往:中央大机关也一样可以没有权要主义,只要心中有人民。遇到邓小平同志后,我们在道旁休息,只见一位中年华侨女同胞撑杖而下,见到我们后也席地而坐,兴奋地说:我见到邓小平啦,他真是好人,十分平和可亲。
结业后,辗转南北,多次搬迁,学生证险些丢失,仍能找到实属幸运。2005年,复旦百岁,我捐与学校。
有朋侪赞我大方,实则我是撇责。这张学生证已经不属于我,而属于革新开放大历史,生存如此珍贵文物,实在超出我之能力。
当年未能入照,终是遗憾,但照片外亦有奇特视角,特书之以供大家一笑。三、复旦四载结缘终生从1978年10月入学复旦新闻至今,一晃40年已往了。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因有故事而回味。母校情、老师恩、同窗谊,这是人世间无法替代且耐久弥坚的优美感受。
对我们7813这个有特殊故事的班团体而言,复旦四载,结缘终生。有一种情感,一辈子都不会输给时间、败给距离,这或许说的就是我们吧。1998年9月,我们全班同学结业后首聚母校,纪念入学20周年。
从那时起我们相约,每到入学和结业逢五逢十纪念日,一定要聚首尽欢。我们没有食言。2002年9月结业20周年,我们在上海、杭州两地相聚。2008年10月,我们相约北京奥运村、新建中国国家大剧院,纪念入学30周年。
2012年6月结业30周年时,我们聚首上海世博园、金山枫泾古镇。当年我们在同一个学习小组2018年9月,我们再次回到母校当年上课的课堂里,和当年任课的老师们一起重温既往,隆重纪念中国革新开放40周年和我们入学40周年。
经由经心筹谋,我们还把这次纪念运动延续到了世界十大邮轮之一的"海洋量子号"国际邮轮上。海上航行五天五夜,同学们放浪形骸,把酒尽欢,船上多国游客见证了我们这一幸福时刻,纷纷点赞。令人感应特别温馨的是,40年来的每次巨细聚会,我们当年的班主任龚向群老师、张国良老师匹俦都和我们在一起,这是我们班40年凝聚不散的重要动力。
几年前我们班建设了微信群,散居在世界四大洲9个国家和地域的同学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天天都在班群里畅叙交流,天南地北天南地北,不亦乐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念入学30周年时,我们经心设计印制了一本有500多页内容的大型图文纪念册,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专页,把自己的发展履历和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记载其中。
我相信,一本内容如此富厚的班级纪念册,在中国高校一定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把这本纪念册赠送母校收藏,并在90周年院庆上展出。说到我自己,1982年结业后被分配到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任教。四年新闻学子,三十八年新闻"先生",一度兼任《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
先后获得博士学位、三级教授,市级教学名师,担任过系主任、院长,如今即将退休。回首过往,没有母校当年的开怀拥抱,没有"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这块金字招牌,就没有我厥后事业上的顺风顺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创业九秩,躬逢盛世。值此母校复旦新闻学院90华诞,献上我们这一代"幸运儿"深深的祝福!(本文原载《中国新闻流传教育年鉴(2020)》,武汉大学出书社2020年版)孙瑞祥:新闻流传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流传学院前院长、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流传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流传教育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园。
本文关键词:开云app
本文来源:开云app-www.supermarineband.com